杜祥琬:中國能源革命還不夠“革命”
12月1-2日,由張家口市人民政府主辦,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等單位協辦的第三屆張家口長城·國際可再生能源論壇正式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通過視頻發布報告時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的能效總體來說還是有比較明顯的差距,能源結構也有改善,不夠革命性,比起能源革命還有差距?!?/p>
全球能源轉型的核心具備一致性
杜祥琬詳細介紹了幾百年來人類文明和能源革命的關系,他認為,200年來的工業革命帶來巨大進步的同時也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問題,能源利用的不可持續性需要人們做出改變。杜祥琬強調:“能源轉型既是中國的事情,也是全球的事情,之所以我們要實現能源轉型和革命,是因為人類文明的形態要不斷進步,這是歷史的必然,而能源革命是它的基礎和動力?!?/p>
在進一步分析能源結構轉型動力時,杜祥琬表示:全球的能源結構轉型有幾個驅動力。一個是能源的技術進步,包括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的進步;第二是要破解資源匱乏,化石能源的資源不可再生的困局;第三是治理環境污染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治本之策。
無論是全球能源轉型也好,中國能源轉型也罷,歸根結底的核心是一致的。對此,杜祥琬深有感觸地說:“世界能源轉型分三個階段。大約100年前也是以煤為主的階段,通過幾十年發展進入油氣為主的階段,現在全球的一次能源里面油加上氣占了50%以上的,全球能源油氣為主的階段,現在正在從這個階段向下一個階段,非化石能源為主轉型。中國能源轉型與之類似,第一階段也是以煤為主的階段。第二個階段跟世界有點差異,我們是多元發展。多元發展就是讓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多元發展協調互補,此消彼漲,逐步轉型,向綠色、低碳、安全、高效轉型??恐鴮崿F電氣化、智能化、網絡化、低碳化走向非化石能源為主;第三個階段全球是一樣的,所以能源轉型的核心全球都是一樣的,就是要低碳?!?/p>
能源革命任重道遠
中國從最初提的能源發展到后來的能源革命,其轉化并不是偶然之舉。杜祥琬說:“能源革命是革命性的創新,我們提出來要發展高質量,相應能源面臨四個革命,消費革命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就是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高效轉型?!?/p>
杜祥琬進一步分析道:“我們國家近年來把能源強度,碳強度列入了考核指標,能源彈性系數近十年來逐步的下降,這是一個進步,但還是存在差距,現在中國的能源強度仍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世界是1.0的話,中國現在是1.5,比起一些節能的國家,我們差得還要多,這是不可持續的?!?/p>
杜祥琬指出:“所以‘十四五’要有節能提效的明確要求。我們如果能把1.5進步到1.0,這就意味著同樣的GDP下面我們可以節能十幾億噸標準煤,這是很重要的。所以節能提效是中國能源戰略之首。能源生產革命就是由黑色高碳轉向綠色低碳?;茉礊橹鬓D向非化石能源為主,對于生產革命和消費革命來說,能源革命任重道遠?!?/p>
非水可再生能源要擔綱重任
杜祥琬從戰略高度分析了“十四五”期間我國能源發展的策略,他認為,在“十四五”期間要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推進低碳轉型。這是國內推進能源革命,對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個融合點,也是推動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個抓手。
談到“十四五”期間我國能源如何規劃發展,杜祥琬院士態度非常明確地說:“非水可再生能源會成為舉足輕重的能源,它將從一個補充能源發展為主流的能源,它會變得舉足輕重,將來要擔當大任?!?/p>
分析非水可再生能源可以擔綱重任的原因時,杜祥琬介紹道:“‘十四五’期間我國每年能源增長大約是2%,這樣新常態的增長,能源增量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提供是完全可能的?!蔽覈稍偕茉促Y源是豐厚,隨著技術的創新、應用模式的創新和成本的降低,讓可再生能源規?;l展具備可行性。
展望未來,杜祥琬感嘆道:“到2025年我們預計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占比應該能達到20%左右,電力終端能源占比能大于30%以上,非化石電力的裝機占比達到50%,發電量要大于40%,這樣的發展會涉及到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儲能、海洋能等諸多能源類型,同時也會涉及到智能電網、微網、虛擬電廠等等一些新業態?!?/p>
杜祥琬對于我國提出的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很有信心,他提出:“現在中國提出來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這個提法可以說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意味著中國能源低碳轉型非常明確要邁出更加積極堅實和有力的步伐。要實現碳中和,第一要提能效降能耗;第二個因素替代,用非化石能源來替代化石能源;第三就是移除增加碳匯,主要是森林碳匯,再加上碳捕捉和CCUS技術,要努力去做?,F在要抑制一些高耗能產業上馬的沖動,另外‘十四五’期間應該做到煤炭消耗不再增長?!?/p>
對于碳中和目標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杜祥琬認為,碳中和的目標對我們國家是挑戰更是機遇,它會帶來新的產業、新的增長點,也會引領新的投資,實現經濟、能源、環境、氣候全方位共贏。
上一篇:德國新能源汽車駛入“快車道”
下一篇:我國天然氣供需預計整體平衡